——評《圖像視域下的唐長安風景園林文化模式研究》
崔凱
唐長安城是中國建筑史中的里程碑作品,也是世界建筑史中的杰作。近代以來,對于唐長安城的研究在歷史、考古和文化等領域關注較多,對于歷代關于唐長安的圖像則研究較少。崔隴鵬教授所著《圖像視域下的唐長安風景園林文化模式研究》以唐代長安城風景園林營造為線索,通過整理古代長安地區(qū)風景園林圖像,研究唐代風景園林建設的思想、方法和文化價值,彌補了唐長安城古代圖像研究的缺失。書中收錄了歷代與唐長安相關的300余幅圖,包含有敦煌壁畫、唐代山水畫、宋代方志中的唐代地圖以及明清地圖和山水畫等,這些圖像體現(xiàn)了唐人對于風景文化的認知,以及后人對于唐代風景文化的理解和再探索,書中通過史料整理、引用和詮釋的方法,形成了近30萬字的唐長安風景園林圖像研究的論述。通讀全書,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以下幾個特色。
唐長安的傳世圖像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,該書總結了唐長安風景園林文化模式的概念和內涵。書中通過對唐長安風景園林歷史圖像的分析,整理了長安地區(qū)風景園林營造中所包含的文化模式,如北辰、九宮、五臺、蓬萊、高臺、環(huán)水、洞天、天闕、山居、龍池、曲水、四海、五岳、朝山、八景等內容,挖掘隱藏在圖像背后的文化內涵、文化精神以及思想意識,為學界和社會全面認識唐長安風景園林提供了詳盡的學術參考。
長期以來,學界對于風景園林的源流梳理,都是從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建筑宮殿園林、城市建設為脈絡,并以不同地域對風景園林特征進行劃分,往往忽略中國風景園林營造來自于“內在文化模式”這一根源性問題,崔教授在書中對唐長安風景園林文化模式的源流和譜系進行了梳理。較之以往特定時代和地域的風景園林特征的相關研究更加系統(tǒng)。立足于宏闊的歷史視野審視風景園林的發(fā)展和脈絡,從而歸納出文化模式的空間圖式特征,理清了唐代歷史階段風景園林營造思想與實踐的時空脈絡。
書中還詮釋了唐長安風景園林的營造特征和價值體系,提出了唐長安風景園林“雄渾”的時代特征和依托“長安山水”的地域性特征。通過圖文互證、史料分析的方式揭示總結了唐長安風景園林的“象天法地、體國經(jīng)野”的整體價值、“取巧形勝、因地制宜”的自然價值和“以文弘道、引經(jīng)據(jù)典”的人文價值。為現(xiàn)代視野下重新審視古代園林營造提供了價值參考。
此外,本書還對唐長安文化對東亞地區(qū)風景園林創(chuàng)作的影響進行了探索性學術解讀。書中以“文化傳播”理論研究唐長安風景園林文化模式在東亞地區(qū)的傳播現(xiàn)象,探討了唐代東亞地區(qū)“唐文化圈”的形成,分析唐長安風景園林的文化特征與文化屬性,以及開放共生、求同存異的文化精神和普世價值。
唐長安城是經(jīng)久不衰的學術和社會話題,其園林研究更是由此形成的“長安學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《圖像視域下的唐長安風景園林文化模式研究》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深入挖掘和文化模式闡釋,在展示唐代長安城風景園林營造智慧的同時,首次將長安園林的圖像傳承展現(xiàn)給世人,讓大家對長安文化的歷史傳承有更為清晰的認識。本書為當代風景園林建設的時代性和中國性提供參考借鑒,同時對當代中國的學術自信和文化復興也具有重要意義。 |